孙楚仁/易正容:谱写新时代更加精彩的开放篇章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作出了构建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系列新举措、新政策、新要求,鲜明宣示了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坚决捍卫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决心,表明我国对外开放将朝着规模扩大、领域拓宽、方式创新、层次加深的方向加快转型升级。

40年对外开放,推动成都实现从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的跨越,枢纽辐射力、要素集聚力、产业引领力显著跃升,为服务国家开放全局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新一轮开放大潮,在62日召开的全市对外开放大会上,成都对今后的对外开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大会强调,成都要树立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主动服务区域协同开放发展,主动服务企业多元发展需求,增强在更高起点和层次推进对外开放的能力本领,奋力谱写新时代更加精彩的开放篇章。

成都主动服务全川和西部新一轮开放

有何深远的战略意义

历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机遇属于勇于创新、永不自满者。改革开放40年,成都顺应民族复兴大势、树立融入世界雄心,积极参与全球城市合作,推动开放浪潮积厚成势。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成都的城市极核功能、城市门户功能和城市服务功能得到了极大提升。面对未来,成都更加主动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更加积极运筹全球高端要素资源,主动服务全川和西部新一轮开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经济的辐射与示范作用。带头开放、带动开放,在开放发展中引领崛起、在辐射区域中协作共赢。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成都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建成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的三步走战略。战略目标实施的过程,必然是带动城市周边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与人才充分流动、信息与技术充分共享的过程。随着成都向西向南开放的深入,必然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更上一个台阶,营商环境的改善、经济体量的增加、文化的交融、开放平台的扩大都能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形成技术外溢效应,带动周边城市发展。而且,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支点,加强对内开放,强化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产业链合作,将对外开放的成果向内陆城市辐射。

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国际标识承载着一座城市的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是外界认识城市、感知城市的重要窗口。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城市的目标,成都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这是成都进军世界城市行列的初步行动,从中国目前进入世界最具影响力前十的城市北京和香港可知,一个是国家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一个是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服务业及航运中心。成都全面对外开放,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发展自身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等战略机遇,高水平规划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引进来走出去并重,成为高科技企业、世界500强企业的集聚地,中西商品、服务和文化贸易的集散地;实现城市、产业、企业和人才的全方位开放,提升成都在世界城市中的影响力。

如何主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

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和内陆开放高地

世界经济已将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城市的必然选择。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成都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构建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把握新时代机遇,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高水平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和内陆开放高地,为实现成都三步走战略提供开放动能,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重要支撑。

加强贸易和投资联系。通道畅、贸易兴,双流国际机场和天府国际机场的双机场建设,为商品、服务和技术在更大空间的流动提供了新平台;成都国际铁路枢纽建设依托两港三网奋力打造连接泛欧泛亚的国际门户枢纽,如今,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已相继开通成都至罗兹、纽伦堡、蒂尔堡、莫斯科、布拉格、米兰等以及东盟国际海铁联运通道、蓉欧+”东盟国际铁路通道等16条国际班列线路。依靠通达全球的航空枢纽和连接亚欧的铁路枢纽,成都打通与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联系,汇聚各个国家(地区)优势资源要素,开展对外贸易与投资。截至2017年,成都已与全球2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联系,并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编制产业指导目录或国别投资指南,鼓励企业将对外贸易和投资有机结合,积极对接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及发展需求,承接一带一路重点建设工程以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工程项目,扩大一带一路国家特色优势产品和技术进口,鼓励企业收购国外优质企业、营销渠道、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等。

加强多领域、多层次合作。成都十三五规划要加快推进多层次区域合作,深化成都城市群“1+7”城市区域合作,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进一步密切与泸州、宜宾等川南城市合作,合力打造泛成都经济区;深化与重庆的合作,按照《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与重庆共同构建支撑西部大开发、大跨越的城市共同体;对外,将高新区、天府新区和两大机场空港区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加强中韩、中德、中法等国际产业园区建设,鼓励企业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重点产业园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上战略支点临港工业区建设。

增强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加快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全面提升对外交通互联互通水平,加快建设国际空港枢纽、国际性铁路枢纽、国家级高速公路枢纽,构建通达全球、衔接高效、功能完善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为西部开放门户城市的建设夯实基础。但现有交通枢纽基础远远不够,虽然成都已经在加大力度建设新型互联网架构体系,努力建设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要实现全球影响力城市的建设,创新成为必不可少的推动力。因此,在现有交通网络、信息网络、产业网络的基础上,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投入与合作共享,形成交通网、信息网、产业网、创新网、人才网和生态网的网络交织,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甚至全球的信息流、知识流、物流和资金流充分自由流通。

巩固对外开放平台成效,创新平台运行机制。近年来,成都主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成功举办或承办《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等重大国际会议,国际朋友圈”“交往圈持续扩大。但客观分析,成都与世界城市、国际机构、经贸组织联系不够紧密,今后,成都要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区、欧洽会、驻蓉领事机构、国际合作园区、国际议题会展等各类平台和丰富资源,作为对外开放的载体。成都自贸区去年41日启动以来,实现诸多转变,从一单制”“多地联合”“单一窗口等创新举措大大便利自由贸易区内的贸易和投资,但成都自贸区的进一步深入开放,需要突破现有机制体制束缚,大胆放权,加强监管,才能充分发挥自由贸易区促进自由贸易的作用。

形成特色本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促进文化相通。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和软实力。国际文化的交流不仅能增强一个城市与外界的人文交流,还能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开放水平和文化认同程度。成都应依托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大熊猫文化、南丝路文化等天府文化核心,凝练具有本土特色的天府文化,着力建设蜀风雅韵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兼具开放包容之心,打造享誉全球的文化创意之城,开放包容的现代文明之城。坚定文化自信,加强与外界人文交流,提高成都的文化软实力。

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强化国际人才培育引进机制。地区经济增长因素主要依靠物资资本、人力资本的投入以及技术创新,人力资本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人才素质提高是推动技术飞速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因素。未来的城市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2017年,成都出台人才新政,充分展现了成都择全球英才而用之的坚定决心,该政策实行柔性引进人才,实施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人才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在完善实施现有人才引进培养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国际人才引进机制的建设,建立健全针对引进人才的利益保障机制,妥善处理被引进人才的医疗保险、配偶就业、职称评定、子女就业等配套承诺。保持长效沟通和交流,集聚国际人才,打造国际人才高地。




关闭